查看原文
其他

航天英雄訪港教會港青:這樣的人生才精彩!

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汇 2021-07-11



本文精彩

航天英雄將科學種子撒在港青心田。

昨日是中國航天科學家團隊到香港展開訪問交流活動的第二日,長征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在港大開展科普講座。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謝軍、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同日亦在理大開講。一眾殿堂級專家現身高校,引來大批學生粉絲爭相「追星」,與院士交流互動,排隊合影,簽名留念。



大公報記者 黎慧怡、文澔、詹漢基、湯嘉平


發射成功率逾96% 中國火箭全球第一



過去幾年,嫦娥五號成功探月採樣,天問一號着陸火星,國家航天事業成就斐然。中國工程院院士、長征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昨日在香港大學作報告時提到,我國至今已經完成了375次從近地空間一直到太陽系深處的發射,成功率超過96%,居於全球第一。他又表示,中國的航天事業一直在美國的封鎖中壯大。龍樂豪深情寄語香港學子刻苦鑽研,用成就奉獻祖國!


龍樂豪昨日以《長征火箭與中國航天》為主題,在港大講述我國長征火箭發展歷程和成就,現場座無虛席。龍教授說,我國長征火箭從導彈基礎上起步,至今已成功研製20種基礎級、其中五種液體為主、固液兼顧的長征火箭,完成375次從近地空間到太陽系深處的發射,長征火箭發射成功率超過96%,無論發射次數,還是成功率均居世界第一。當他提到,長征火箭發射第一個100次用了37年,第二個100次7年,第三個100次僅用了4年多時,香港大學現場師生和觀眾發出陣陣驚嘆聲。


長征火箭向智能化邁進


此外,龍樂豪說,長征火箭由我國自主創新,技術含量高,該系列正在不斷改進、轉變,一步步向智能化邁進。他憶述1978年5月美國時任國務卿布熱津斯基來到中國,為表示友好他向中國贈送了從月球帶回來的一克月壤樣品。去年我國自主研發的嫦娥五號成功於月球採樣返回,龍樂豪自豪地說:「幾十年來,我國實力逐漸強大,航天實力不斷進步,中國人終用自己雙手,從月球取回1731克月球樣品,不是那一克,是整整1731克!」他感慨道,中國航天始終在美國的封鎖中壯大,「我們(航天事業)從小就在這種『搖籃』中長大,他們卡不死我們的!」


龍樂豪還提到,GEO(地球赤道同步軌道)這一條軌道資源極為寶貴,全世界近兩百多個國家都在爭奪這個資源,「誰能夠先下手為強,佔據軌道位置,就方便了許多,因為要事先經過國際電信聯盟的批准,不能無序上去,值得欣慰的是國家目前的軌道位置是夠用的。」


冀港生刻苦鑽研奉獻祖國


84歲的龍樂豪坦言自己是「從牛背上走出來的火箭總設計師」。他說:「1949年解放前,我還是放牛娃,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我才有機會上小學,接受教育。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我龍樂豪的今天!」他表示,半個多世紀來,中國航天自主創新、跨越發展,實現了從地月系到行星際的跨越,碩果纍纍、成就輝煌,靠的是航天精神,愛國正是航天精神的精髓和核心。


龍樂豪寄語香港學生培養熱愛科學的興趣,重視修養提高個人素質,「希望大家深刻理解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堅持遙望深空、探尋未來、腳踏實地、創新發展。希望你們刻苦鑽研、掌握現代科技,成為新時代棟樑,用成功回報父母、用成就奉獻祖國!」


天問「探火」偉業 香港團隊貢獻巨大



訪港航天科學家之一、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昨日向香港學生講述探測火星的歷程,細說天問一號科研團隊攻堅克難的故事。孫澤洲特別提到香港科研團隊對火星探測任務的貢獻,展現了偉大的職業精神。他形容天問一號點燃了中國星際探測的火種,勉勵香港同胞積極參與到國家航天建設中來。


孫澤洲昨日在香港大學以《「天問一號」的探「火」之旅》開展演講,他介紹說,中國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實現通過一次任務完成火星探測「環繞、着陸和巡視」三大目標。他表示,「不容易的背後更加偉大,我們因使命艱巨而感到光榮」,而成功的背後是中國航天65年的積澱和數千家單位、數萬名科研工作者十多年堅守初心、不懈奮鬥的結果。


六成團隊成員不足35歲


孫澤洲表示,天問一號翻開了我國星際探測新的篇章,未來還將通過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環繞和行星際穿越等航天重大工程的實施,實現技術上新突破、科學上新發現,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他透露,天問一號團隊中有六成以上為35歲以下青年,主任設計師平均年齡不到37歲。他認為,年輕人已成為推動航天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同時航天事業的迅猛發展也為年輕人提供自我成長的舞台和機會。其中「祝融號」火星車形似蝴蝶的外形結構設計,就是由一名年輕工程師提出的,他說,這個蝴蝶外形方案達至工程與審美兩個維度的平衡,最終被選用。


此外,他還特別提到香港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對火星探測任務的貢獻,理大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及副系主任容啟亮,以及理大土地測量與地理資訊學系主任吳波團隊曾參與天問一號火星着陸項目,研發「火星相機」,協助天問一號執行任務時拍攝清晰的圖像。


孫澤洲說,「容啟亮教授這三年來也不容易,經常上午在北京開完會,下午就返港繼續帶領團隊投入研究工作。」他還聽聞在天問一號着陸前後,吳波教授團隊的不少同事住在了實驗室,每天休息時間僅四個小時,其間完成了非常有成效的工作,很好地輔助了天問一號順利在火星着陸。他說,「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加班加點是必須的,香港的科研團隊也體現出了對職業的熱愛,對責任的擔當。我在此對香港科研團隊在項目上作出的巨大貢獻表示感謝。」


孫澤洲在講座中特別提到,在他訪港的這幾天,已有香港科技同行諮詢如何參與國家星際探索事業。他表示,與理大的合作只是開始,航天涉及的專業非常廣泛,香港在國際科技交流、基礎研究領域有獨特優勢,相信能與香港的各大高校及科研機構、企業等,通過交流找到更多合作的切入點。


冀與港學界更多交流合作


「我特別熱切希望香港同胞參與到國家航天事業中來,能為國家航天事業做貢獻是非常有意義的。」他寄語港生,在大學本科和研究生階段,扎實學好基礎知識,做好知識儲備,另外培養好自主學習能力,日後結合實際多歷練,一定會有收穫。


被問到人類離登上火星還有多遠時?孫澤洲回應指出:「這個不太好說,目前仍未有任何一個國家實現從火星採樣返回,希望未來十年內我們能實現無人火星採樣返回,至於人類登陸火星,相信所需跨度比較大,那是上百個級別的跨越,至少要等到15年,甚至20年之後。」


北斗應用廣 全球皆受益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北斗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昨以《仰望星空 北斗璀璨》為題在理工大學演講。他指出衛星導航系統應用廣泛,北斗系統服務對象更不限於中國,甚至全球各地均能受益。


謝軍表示,衛星導航技術有助人類獲得高精度的空間位置及時間參數,以取得三維位置、速度等資訊,在交通及通訊方面大有可為。


他舉例,金融業需要依靠準確的時間,才能控制好不同銀行間的現金流;此外,導航系統亦有助提升國防實力,進行各種精準的監控,故衛星導航是國家實力及科技水平的標誌性工程,並將其形容為「國之重器,是天上的燈塔」。


謝軍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按照「先有源,再無源;先試驗,再服務;先區域,再全球」的發展戰略,堅持自主創新三步走:先後服務中國、亞太區;至去年七月,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正式進入全球服務的新階段。


謝軍說,國家最新研發的北斗三號全球系統是由「3GEO+3IGSO+24MEO」衛星組成混合星座,建立星間鏈路,改進導航信號體制,提高星載原子鐘性能和測量精度等技術,具備自主運行與導航服務能力、導航信號完好性監測與報警能力。北斗三號除了為中國人民提供服務,亦為世界各國建設作出貢獻,好比是沙特利雅得的地形測量、輕軌施工及供水系統勘測;黎巴嫩的貝魯特港口及附近水域的精確海底地形測量。


玉兔月背留痕 譜探月史新章


張熇指自2004年,中國在探月工作中取得「六戰六捷」,成績驕人。


嫦娥四號探測器專案執行總監張熇昨以《築夢月球舒廣袖》為題在理工大學演講。張熇表示,國家探月工程為中華民族實現了「奔月」的夢想,為人類探索宇宙邁出了重要一步。雖然人類迄今進行了百多次探月活動,但成功率僅僅只有一半。張熇表示,自2004年,中國的月球探測一期工程正式啟動,從此中國在探月工作中取得「六戰六捷」,成績驕人,成果包括建立月球全球DEM模型、全月球影像圖、拍攝圖塔蒂斯小行星全貌、着陸月球、採樣返回等。


多種技術突破創新


張熇表示,由於月球的「潮汐鎖定」現象,因此永遠只有一面對着地球,「去正面的話,工程容易,但創新度不夠;去背面的話,創新度足夠,但工程卻非常困難。」月球背面分布着大量高地地形,其中南極─艾特肯盆地(SPA盆地),更是太陽系中規模最大、最古老的撞擊盆地,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最終決定前往背面進行探索。


為了解決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的通訊問題,團隊透過「鵲橋號中繼衛星」作為「橋樑」,負責傳達地球與嫦娥四號的訊息。


此外,單靠有限的燃料無法為玉兔月球車提供能源,團隊又設計了自主休眠喚醒技術,只要照到陽光,隨即會自動運作起來。張熇表示,種種的技術突破創新,終於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道車轍。

學生深受鼓舞:中四要選讀物理


昨日上午在香港大學陸佑堂講座現場,訪港航天「宇宙級天團」成員之一、長征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由火箭起源向觀眾細述中國長征火箭發展歷程。接近兩個小時演講結束後,他見台下同學仍非常踴躍,特設追加提問環節,「來,哪個同學有問題,咱們現場提,直接站起來,沒準兒我還有小禮品呢!」

龍樂豪:落後就要捱打


台下有學生問及龍樂豪選擇從事航天事業的緣由,龍樂豪說:「這和我出生的年代有關。因為小時候受過日本兵的欺負,也看過他們怎麼傷害百姓,後來在小學、初中的時候知道了抗美援朝是怎麼一回事,慢慢懂事了,開始思考──為什麼我們這麼大的國家,會被別人欺負?」及後他慢慢意識到「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直到讀中學時接觸到軍事槍支,由此立下深耕國防的決心。


他又勉勵香港學生,踏實地按照教學大綱規定的課程,保質保量、一絲不苟地完成,將來再結合實際不斷去學習。「只要你足夠細緻,實實在在腳踏實地,一定會把你的崗位工作做到更好,如果你參加航天崗位,也一定是一個優秀的員工,其他的崗位也是如此,預祝你們成功!」話音剛落,台下掌聲如雷。大公報記者所見,龍樂豪院士的講座一結束,大批學生聽眾立馬上前圍住院士進行交流。當中一位中學生模樣的男生在向龍院士請教火箭相關的科學問題,龍院士很耐心地給男生解釋,男生亦努力用普通話與龍院士交流。龍老亦耐心解答其他學生的提問,還拍拍肩膀鼓勵年輕人;亦有學生排成隊,希望與龍院士合照。


一位聽完龍院士講座的理大學生表示:「老一輩航天專家的故事給了我很大激勵,我以後會努力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貢獻一分力量。」


市民攜兒聽講座:會太難得


香港市民于飛特意帶着上小學的兒子來聽講座,「這個機會太難得了!專家的經歷不但給我啟發,更能讓探索宇宙的願望在我兒子心裏漸漸萌芽。」


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的講座中,亦不乏組團來「追星」的學生。保良局馬錦明中學四名中三級同學郭毅、楊銘壕、殷芷穎和勞淑勤在老師帶領下,來聽孫澤洲院士的講座。


郭毅說,自己對孫澤洲總設計師講到「祝融號」以形似蝴蝶的設計印象最深刻,使得美感與技術結合,是非常厲害的成就。「我未來會選修物理、電腦和化學科,希望未來我能在太空領域的晶片製造行業有所發揮。」楊銘壕表示,自己一向對宇宙發展感興趣,便抓緊機會跟同學一起聽國家航天團的講座,從中學習很多有趣的航天知識,長征五號火箭的成就、「祝融號」火星車的形體設計,讓自己學到結構學上的美妙。


殷芷穎說,聽完龍院士和孫總設計師的分享,對科學家們背後的努力印象深刻,更了解探測器推進軌道過程遇到的困難,又要提前預示到將會發生的問題,不斷改進。勞淑勤則表示,國家航天團的科學家們講述非常吸引,「聽完講座我更加確定中四選科選Physics(物理)!」


在理工大學謝軍、張熇的講座後,亦有理大學生前去要兩位院士的親筆簽名,現場反應熱烈。來自英華小學的吳同學表示,講座令他收益良多,明白了北斗衛星對人類的貢獻,並表示對國家科技很有信心。

井水集|科學種子撒在港青心田



文/龍眠山

被稱「宇宙天團」的我國航天科學家團隊來港訪問五天,走進多所學校與師生交流,引起的轟動之大、受到同學們歡迎熱度之高,出乎許多人預料。科學的種子已撒在年輕人的心田,未來將有更多香港年輕人加入國家航天事業,這樣的前景令人期待。


昨日上午,龍樂豪院士出席港大舉辦的講座,講完已是12點了,但在場的同學們沒有一個離開,他們將龍院士團團圍住,踴躍提出問題,並紛紛與龍院士合影留念,熱烈的現場氣氛,令港大校方也感意外,說好多年未見這樣的情景了,科學家到學校來,大家這麼期待、這麼歡迎。校方還指出,港大的講座全是自願參與、主動報名,要不是防疫的需要,講座現場人數有限制,場面勢必更加「墟冚」。有些學生不能到現場,只能通過直播收看講座。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企業文化部部長王亞軍發諸內心地說,同學們圍着院士不願意離開,那種期待和崇敬科學的眼光令人感動,就是這個眼神,讓人看到香港未來一定大有希望。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副院長趙小津指出,國家航天事業與香港有很多合作,未來合作可以更緊密。而中國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需要更多的香港青年加入到科研隊伍中來。他透露,今次航天科學家團隊中,有6位成員有在香港高校學習的經歷,他們將分享在內地做科研的體會。


香港學生「追星」一般包圍航天科學家的一幕,令人想起若干年前,我國首位宇航員楊利偉訪港時的熱烈場面。後來,由於政治入侵校園,偌大校園放不下一張安靜書桌,遑論學習做科研。好在黑暴遠去,香港恢復安寧,校園也回歸往日的本色。正如航天功勳科學家之一的戚發軔指出,愛國是最高尚最偉大的愛,只要年輕人有正確人生觀,有獻身科學的精神,人生將更精彩。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亂港26年,壹傳媒全線冚旗!

移英港人,慘!

他帶頭在香港升起了五星紅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